恶劣仔仔
一派掌门

[] 他们才是武侠电影的真英雄

-->
50年代,吴式太极创始人吴鉴泉的公子吴公仪赴香港教拳,立遭当地白鹤门少壮陈克夫的挑战,后来这场比武移师澳门。此事在不仅香港引起喧然大波,更引出了现代武侠小说的那 部 开  山之 作,梁 羽 生 的 《龙虎斗京华》。 这 之 后, 金 庸 古 龙 横 空 出 世,武 侠 小 说 长 盛 不 衰。另 一 方 面,武侠电影以其独一无二的特色创造了另外一种华丽多姿,生动夺目的武侠艺术,他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合力创作,不断完善,终于有了今日百家争鸣的局面,而武侠电影也以其大气磅礴的气魄,侠骨柔情的风流而成为世界电影舞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其实中国的武侠片历史远不止三十年,《火烧红莲寺》并不比《定军山》晚多久,我从三十年前算起,指的是七一年的那部《唐山大兄》,在这之前,值得大书特写的大约还有胡金铨和张彻,胡金铨的作品至今无缘一见,而张彻的东东现在看来实在不怎么样,虽然我很爱读他的书。

 
 还是说《唐山大兄》。

  七十年代,一个年轻人回到香港,他自信可以震惊世界,虽然人们并不相信。后来,真的给他作到了——用了四部半的电影。



李小龙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绝 响。虽然后来的电影武坛群星闪耀,但绝不会再有第二个集哲人,武者,画师,明星于一身的特立独行卓然不群的李小龙了。

  李小龙1940年出生于美国三藩市,他的父亲给他起名叫“李振藩”,希望他有一天能够名振三藩市。世事难料,造化弄人,幼时的小龙身体虚弱,用药不能根治,父亲只好让他练武强身,结果一不小心成就了一位功夫之王。他从影的历程更是颇具传奇色彩,李小龙在美国出生时,正好一部美国电影拍摄中需要一个华人婴儿,就把李小龙抱了去,结果李小龙就这样一出生就成了最早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华人之一。

  李小龙生于美国三藩市,长于香港,在美读了大学,最后又回到香港,他就这样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也许是这样的经历使他最后突破了形式的束缚,创立了以无法为有法的截拳道。后来,当几乎同样经历的甄子丹完全成为李小龙的追随者后,我更相信了环境造人之说。

  李小龙不为人知的一面是他的多才多艺,小龙的绘画极好,给自己的著作所绘配图颇具功底。同时,他学识广博,读书之巨即便放在普通文人身上也令人惊叹,李小龙喜爱哲学,尼采的超人哲学成为他一生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他所创立的截拳道所谓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前半句指的是自由无羁的思想,后半句指的就是一种在修为上永无止境的超人哲学。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李小龙在世界武坛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朋友和追随者包括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世界空手道冠军罗礼士,罗高拔,菲律宾棍王伊鲁山度,拳王阿里曾登门与其探讨,《黑带》杂志更将其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而另一方面,许多保守的中国人并不能接受李小龙的行为。把他以咏春门人的身份而自创截拳道并传授给外国人的行为视作大不敬,而有的咏春派拳馆,竟在门口的地上铺一张李小龙的照片,要求所有拜师学拳的新人从上面踩过去。中国门派之见严重,倒也并不稀奇。只是不知他们看到柔道与跆拳道被列为项目,而中国武术却打不出国门的现状时会是怎么一种感想。

后来,他在美国电视片《青蜂侠》中扮演了第二男主角,结果李小龙大出风头,完全盖过了男一号,但好莱坞影片终究不允许华人担纲,李小龙终于于一九七○年回到香港。

  当时,邹文怀刚刚出走邵氏,创立嘉禾,看中了被邵氏不屑一顾的李小龙。一九七一年,《唐山大兄》面世,邵氏兄弟公司剑侠电影的牵强和虚假在此片面前暴露无遗,虽然当时的李小龙受制颇多,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李小龙电影。但当时的成龙,元彪,洪金宝,包括还是个小P孩的周星弛,仍为之震憾不已,成龙这样评价李小龙的第一部作品,“激动人心的打斗,像眼镜蛇的攻击一样快捷而致命。”成龙等人也成为李小龙的第一批特技人与替身。

接着是《精武门》,陈真踢馆一场戏中,李小龙以凌厉潇洒的腿法和出神入化的双节棍将空手道家们一个个的击倒。然后把“东亚病夫”四个字撕下来让他们自食其果(奇怪的是这一幕在日本上映时竟然没有引起反对,反而掀起了全日本学习空手道的热潮)。但更令人振奋的还是李小龙的亦正亦邪的宣告,“告诉你们,中国人不是病夫。”“这次让你们吃纸,下次让你们吃玻璃!”你可以说这种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但他至少以那种国人中罕见的张扬气质鼓舞了很多人。



《猛龙过江》是一部真正的李小龙电影,由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他在片中的打斗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完全超出对手与观众的想象,特别是与三位空手道家的比武。这部影片并不如后来的已经好莱坞化《龙争虎斗》成熟,但他却把“以无法为有法”的截拳道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龙争虎斗》使李小龙跻身于世界顶尖明星之列。李小龙也向全世界宣扬了他的哲学思想。“不是思考,而是一种直觉。”后来我在卢卡斯的《星战前传》中听到杰迪武士在指导天行者飙车时说了同样的话,不禁发笑。



一九七三年七月二十日,李小龙辞世。当时香港演艺界人士,最讳言的就是“死亡”二字,而李小龙偏要将他的新片命名为《死亡游戏》,结果后来电影公司为了补齐这部片子,用上了李小龙出殡时的纪录片。三十三岁的李小龙腾空而去。要说的是,如果《死亡游戏》拍成,将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但现在这样的作品已经不可能出现了——除了李小龙,谁敢把拳王阿里也列为死亡塔的八个反派角色之一呢?



截拳道现在是一个很时髦的词,但我要说的是,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截拳道,或者说,每个人都有他不同的截拳道,武术如此,人生也如此。李小龙的一生不是完美的,我最喜欢的一篇评论李小龙的文字就是贬损李小龙的(李紫剑《答截拳道问》)。李小龙教会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怀疑一切”。李小龙的一生短暂而耀眼,就像一颗流星。我们今天回头看去,仍不能不感叹人生无常,但我们也同意罗礼士的话:人的一生是不能用长短来衡量的,李小龙的人生是完整的。

  李小龙死了,这位百年英雄偶像的消失在当时的造成了英雄真空。欧美与香港的电影公司开始在全亚洲寻找“李小龙二世”,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呢?只要你长得有点像李小龙,走在大街上就可能被星探拉住:“来,咱们签约吧。”当然,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但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梁小龙,吕小龙,又或者是朱小龙,候小龙确实一个接一个地粉墨登场。又一个接一个地黯然离场。效颦能效得出美来,毕竟也不容易。


[ 本帖最后由 恶劣仔仔 于 2006-1-17 17:20 编辑 ]
#1楼
发帖时间:2006-01-17 16:30:21   |   回复数:26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