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背篓
小有名气

[] 海派魔术传承危机,该何去何从

-->
  水晶球是海派魔术的代表作,在张小冲看来,对海派魔术传承和发展更为重要。
  一只空匣、一块绸布、一根彩色棍,他用棍子在空匣上点了一下,又吹一口气,挑开绸布,就能拎出一只鸭子……表演魔术的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魔术代表传承人张小冲。
  张小冲出身在魔术世家,其外公张慧冲是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上海滩上叱咤风云的弄潮者、魔术界的达人,开创了海派魔术。张小冲的魔术传承自她的母亲张慧慧。张慧慧从小就跟随在父亲张慧冲的身边,是张慧冲巨型魔术团最小的助演。
  张小冲向记者演绎的正是当年他外公张慧冲的拿手绝活,灯火摇曳,老照片相映,海派魔术的神秘与绚烂一点点揭开面纱
  大败聂哥拉,风靡上海滩
  “外公自小就对神秘色彩的事物感兴趣,面对幻术表演、西洋戏法有强烈的探索奥秘的欲望。”拿出相册,张小冲讲起张慧冲的魔术生涯。
  张慧冲生于1898年,生活在上海原南市区。其魔术学艺生涯始于18岁在吴淞商船求学之时,名声大振则在大败德籍魔术家聂哥拉之后。
  1930年6月,德国魔术师聂哥拉来沪演出,自诩“魔术大王”。他放出狂言,他带来的“水遁”和“腰斩活人”,如果有中国魔术家能识得其中奥妙,照演一次,他愿输1000美元。爱国心切的张慧冲拍案而起,登报应战,当时的《申报》等媒体广为宣传,谓之国际魔术大赛。当年7月,张慧冲就在聂哥拉当时演出的夏林匹克剧院 (今新华电影院原址)登场演出,当时上海市民万人空巷,情绪激昂。结果,聂哥拉的“水遁”三面出水,张慧冲的“水遁”四面出水,聂哥拉“腰斩”后的美女头足不动,张慧冲却能把上中下门都打开,让观众可以看到被分割后的美女,且头、足还能动。看完表演,聂哥拉悄悄离开上海。张慧冲的魔术团自此声名远扬。
  上世纪五十年代,张慧冲的魔术事业达到鼎盛,创下的巨型魔术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连演时间最长、观看人数最多的纪录至今无人能破。可惜,许多巨型道具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魔术事业一度中断,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恢复。
  海派魔术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张小冲向记者展示了张慧冲当年表演时的资料照片:“你看,《绒线球》这台大型魔术的表演者身着唐装,但系蝴蝶结,女助演从一盏灯里消失,马上从吊在舞台当中的绒线球里爬出,好一派西式风格。”张小冲说,张慧冲虽然演绎的是典型的西洋魔术的宏大场面,但更注意在节目中赋予中国民族特色,常常穿绣龙绣花服装上场,道具的图案是民族化的,变出的物品是中国式的,宫灯、彩带、万花筒。
  海派魔术另一大特点是场面宏大、道具精良,往往是庞大的阵容,一个连一个的节目瞬息万变,舞台气势恢宏,声势夺人。“当年,我外公的魔术表演团队人数多达60余人,一出门可谓浩浩荡荡。”
  探究“门子”奥秘,传承中创新
  幽暗的灯光中,魔术师玩抚着一个水晶球,台下观众各自把写好的问题装入信封,助手当场把信封烧掉。魔术师随意拾起一小撮纸灰,凝视水晶球,能解读现场观众藏在内心深处的疑问。
  “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传在吉普赛的民间占卜术,经过我外公创作搬上艺术舞台,神秘莫测的 《水晶球》一推出就引起轰动。”张慧冲的这一经典魔术,被张小冲加以改进传承下来。在他家客厅的大茶几上,正摆着这样一个水晶球道具。
  张小冲从5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张慧慧走南闯北,读小学时成为助演。几十年过去了,他一面根据外公当年绘制的图纸复原道具和表演,一面不断创新,还考进上戏表演专业,系统学习舞台表演。2003年,张小冲费时两年研究出大型情景魔术《红》,既有外祖父的“影遁”手法,又加上欧洲电影“镜头内部蒙太奇”效果,在上海国际魔术比赛中一举摘得新人奖。
  在《红》里,张小冲在魔术“门子”上进行了改进。所谓“门子”,即魔术背后暗藏的机关。张慧冲将“地海”、“光子”、“苗”等上托、下托的门子运用得恰到好处。张小冲说,很多魔术就是凭借着道具的设计,以及光线和视线的角度配合成功的。海派魔术的道具制作工艺复杂,从设计、选材到成型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张小冲延续了张慧冲海派魔术当年制作的技艺,并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结合现代科技,使得海派魔术的道具有了跨越式提高。
  但“门子”并非全部。在张小冲看来,好的魔术节目不仅能让观众惊奇,更能让观众回味无穷。《红》是一个意境化的魔术,以30年代旧上海为背景,在夕阳照射下的小屋里,男主人公去寻找曾经像火一样热烈,一样红的爱情。从魔术角度看,其中的各种魔术效果设计都利用了现代高科技和多媒体等方式方法。而加入了戏剧元素,使得这个魔术更加唯美。
  受限舞台,传承后继乏人
  幕布拉开,舞台中央放置着一只长方形亭子,男助演牵了一匹马走进亭子,拉上帘布,这时,女助演朝这亭子开了一枪,突然浓烟窜腾,刚刚牵进亭子的马不见了,烟雾中却站立着戴着礼帽、手持魔术棒的张慧冲。这出“气势磅礴”的《马遁》节目是张慧冲经典汇演的开幕戏。
  “这个节目到现在也没有魔术师成功表演过。”张小冲说,采用巨兽表演很困难,因为兽类不懂人语,不能让表演者自由发挥,但目前的瓶颈不是表演发挥的问题,而是哪里去找这匹马。当年张慧冲的魔术圈子里,就有不少人家里就豢养马匹,表演时,只需向朋友借来一匹即可,如今这样的魔术御用马已成为传奇。
  因为强调舞台和道具的特点,海派魔术的传承面临尴尬。“没有舞台,不能呈现海派魔术的特色。”张小冲说,当年张慧冲的表演气势恢宏,一开场主演、助手站满舞台,五彩缤纷道具堆满舞台,先声夺人,那时魔术团人数五六十人,几乎全部上台。
  而如今的张小冲主要靠着各种商业演出“养家糊口”,商演就要迎合市场的需求,受场地的局限,很多巨型魔术无法施展。张小冲举例说,以海派魔术中非常有名的《水遁》为例,戴着脚镣手铐的表演者被投入一个装满水的透明玻璃缸,如果按照张慧冲当年的表演,那只巨大的玻璃缸面积差不多占了全部舞台的1/3,缸中蓄满了水。但如果放在今天的商演场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2010年,张小冲参加“百年梦”世博会的演出,他选择了张慧冲创作,后经自己改进的《人体五分》、《中国箱》,将海纳百川的大型魔术呈现给全世界观众,获得认可。“但类似这样的表演机会并不多。”
  困扰海派魔术传承的另一个难题是人才。由于对舞台和道具的要求高、习艺周期长等原因,传承已是后继乏人。
  “海派魔术强调表演者的舞台感,表演的时候灯光、音乐都需要配合,而不纯粹只是魔术技巧。”张小冲说,现在来向他学艺的人也不少,但要找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符合的人,却并不容易。海派魔术对表演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如果一个人对舞台没有感觉,那就根本不适合表演海派魔术。”现在,张小冲名下的魔术团队有10多个人,虽然无法与张慧冲当年60多人的表演团队相提并论,但人工成本依然很高。
  “我只能尽量坚持把海派魔术做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上海也有自己的魔术。”张小冲说。
#1楼
发帖时间:2012-11-25 18:49:38   |   回复数:1
ykmsjwbu
无名小卒
我是来打酱油的


祛痘的产品
2012-12-3 #2楼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