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baitu
小有名气

[] [原创]过往 ——布拉格之恋

-->
小说不是作家的忏悔,而是对于陷入尘世陷井的人生探索。

                               ——米兰。昆德拉

有了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于是有了影片《布拉格之恋》。但是,个人觉得,电影所能表达的实在有限,因为昆德拉是个碎嘴子,一点细节或心理隐喻他都能写上几页,如果用旁白来处理未免可笑,搞不好就象广播剧了,用对白、眼神和肢体来表达也略显苍白,所以,不看小说,光看影片的话,根本无法理解萨比娜和那顶帽子的关系、托马斯倒底爱不爱特蕾莎、那只叫卡列宁的狗对于特蕾莎来说意味着什么,等等。

但电影的视觉效果是不可比拟的,俄军的入侵,一张张定格的黑白照片、政治带来的恐慌的气氛,和独特气质的布拉格。
值得一提的是,萨比娜的饰演者真是绝了,我看小说时想象的萨比娜长的就是那个样子,也是那样低哑的嗓音,她戴着那顶礼帽的样子真是美极了。

不期而遇的事情给我们带来的是天真的快乐。

                             ——米兰。昆德拉

称之为巧合的偶然。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个偶然组成,有太多可能,哪怕小小的闪失,他便不会遇到她,一切就都面目全非。如果不是另一位医生没去而是托马斯去了那个小镇施行一个手术,如果他没去那个酒馆,如果他没拿着本书,如果他不住6号房,如果特蕾莎不是6点下班……
有预谋的显然没有这些偶然组成来得快乐,从而使人倍加惊奇并印象深刻。

萨比娜的帽子。书中写的萨比娜赤身只戴那顶礼帽打开门迎接托马斯那段,写得很精彩,但影片却没这么处理,失色了很多。
萨比娜戴着礼帽穿着内衣站在镜子前,她身边的新情人感到不解和困惑,甚至觉得可笑。
同样的场景曾发生在她和托马斯身上,她穿着内衣戴这那顶帽子站在落地镜前,托马斯站在她身后,礼帽和内衣的风格是那么的不和协,有些滑稽,于是俩人互相戏弄挑逗,然后
礼帽对于萨比娜,是父亲的遗物,是她和托马斯的一段时光的标记,如同我们听到某首老歌看到某个静物听到某句话会想起某人某事一样,是一段时光的寄托,无可替代,旁人新人不会懂更无从理解。
昆德拉很精彩地解释说——同一事物不可能每次激发出不同的含义。
萨比娜的新情人愿意倾听,萨比娜也愿意诉说,他们能明白话语逻辑上的意思却无法体会其中滋味。
如果他们生命乐章刚刚开始,他们一起谱写过往,那么一切不言而喻。
正如我们激情地说,我们是个有故事的人,我们倾诉,旁人也不过听故事罢了,真正的过往不过自己和情感对手清楚,那个过往,那时的人和物都是标志,使我们格外珍惜。

神经质的特蕾莎。茱丽叶.比诺什来诠释这类敏感得象野兔的女性,似乎是最为合适的,但编剧在特蕾莎这个角色上下的工夫似乎太浅,没把她的患得患失完全地表现出来。
特蕾莎狼狈地去找托马斯,手里拿着本《安娜。卡列林娜》,托马斯觉得,她是他拣来的弃婴。
特蕾莎爱着托马斯,为感情丰富的托马斯痛苦直到他老去。仿佛一句歌词“我怕时间太快,无法将你看仔细,我怕时间太慢,恨不得一夜之间白头。。。”
直到托马斯老了,有些疲态了,她无需担心了,他们会相伴在乡下直到死去。这时她才在思考,这个伴是否也做“拌”呢?她用爱套牢了托马斯一辈子,托马斯为了她放弃了一直以来的自由结了婚,为了她去日内瓦,又为了她回到布拉格,从一个出色的外科大夫到小疹所的医生到擦玻璃的工人再到乡下的卡车司机,然后一起死在一辆卡车里……她让托马斯的人生变了又变。否则,事情是面目全非的,是完全不同的版本。

影片没让托马斯苍老,大大地减少了这段布拉格之恋的震撼,仿佛少了有力的收梢。
影片匆匆地复制了小说的一些片段,正如那句话,小说所倾诉的,读者所体会的感觉,电影是无法将其完美表达的。
不要把这归为先入为主,因为先入的是主,也在情理之中,都是无法替代的。

每个人都有过往,与不同人谱写生命乐章的片段,无可替代,那是,属于我们各自的“布拉格之恋”

我之所以有多副面孔,是因为当时我年轻,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各副面孔难以相互协调也使我害怕,无论要以哪张面孔出现,我都不会得心应手,而在面具的背后,我优柔寡断,十分茫然。

                                     ——米兰。昆德拉
#1楼
发帖时间:2004-09-19 14:09:30   |   回复数:7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