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香雪海
武林高手

[] 从《兄弟连》看中国军事影片无法逾越的十大障碍

-->
最近一时兴起,找来了一些美军参与的战争影片来看,其中自然少不了在军事迷中口碑甚好的《兄弟连》。
  
    网上是这样介绍这个电视剧的:“继《拯救大兵雷恩》后,好莱坞大导演斯蒂芬.斯
  皮尔伯格与两届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再度合作,推出有史以来造价最昂贵的电视连续
  剧《战火兄弟情》(Band of Brothers),这个由二战期间美军在欧洲大陆作战的真人真
  事改编而成的故事,总计拍摄成本高达1亿2000万美元。”
  
    全片长达十集,每集约一个小时。
  
    虽然是电视连续剧,内容当然是连贯的,但它的分集很有特点,就是每一集都有一个
  相对集中的主要角色,通过对这一角色的强化描写,得以在表现出战事进展的同时,能始
  终抓住人物的心理与状态,使电视剧中的人物首先树立起来,支撑起里边的战争场面的复
  原。
  
    整个电视剧节奏非常快捷,人物对话像一贯的好莱坞电影一样,风趣幽默,妙语连珠,
  拍摄技巧上,对静止的大场面,多用摇移的长镜头,纵览全景,而到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
  的时候,则用手提摄影机跟拍,打破构图,晃荡不宁,不惜破坏画面的清晰与完整,从而
  产生一种强烈的纪实风格。这种拍摄技巧,在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雷恩》中有着非常
  成功的运用,虽然这个电视剧有着五六个导演的加盟,但似乎都经过斯大师风格的培训班
  速成过,所以,整个电视剧的整体风格非常一致。
  
    这个电视剧的成功,使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中国的军事题材影片,于是就形成了下面
  的十点感受。
  
    障碍一:枪杀战俘
    记得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就有美军枪杀德军战俘,而且杀的那么没有理由,理所当
  然。在《兄弟连》中,也多次提到杀战俘的问题。其中最耸人听闻的就是后来的E连连长、
  当时的D连排长的史毕尔枪杀二十余名战俘的事情。但电视剧似乎在这里回避了对史毕尔
  是否真杀战俘问题的交待,而采取了一种悬疑剧的方式,以一个士兵的视角,让那个杀战
  俘的事件虚拟化了。
    在第二集中,马拉其遇到了战俘,与其中一德士兵唠家常,后来他离开的时候,听到
  后边的枪声。但当时没有镜头交待是否是史毕尔真杀了战俘。后来,在士兵们的谈论中,
  出现了史毕尔为战俘递烟、然后杀了他们的镜头,但这只能被认作是对想像事件的画面交
  待。在后几集中,李普曾经吞吞吐吐地问史毕尔真相,史毕尔对他是否杀战俘不置可否,
  但他有一句话耐人寻味“你注意过吗,这种故事每个人都说是从在现场的人那里听来的,
  可是当你去问那个人,他又会说他是从另一个在现场的人听来,这没什么稀奇”。
    史毕尔在谈到自已为什么没有对这种传闻进行否认的时候,用了罗马的一个比喻,借
  此事隐喻了他为什么没有澄清事实,他说:“或许特西斯知道让人以为他是罗马军团中最
  狠毒最强悍的角色,有其存在价值。” 史毕尔在这里暗示了他没有否认他杀战俘的事实,
  是因为他想让大家知道他的心狠手辣,是符合战场的规律的。
  
    我们作为观众可以喜欢温特斯的关爱士兵,但是真正象征美国军人实质的却是史毕尔。
    与索柏相比,他同样是冷酷无情,他的理论,是因为他面对的战争。他在第三集中开
  导胆怯的布洛依的时候,提出军人要“不带怜悯,不带同情,不带悔恨”。
    虽然电视剧没有对史毕尔是否真杀战俘采取了一种虚拟化的交待,但杀战俘在美影片
  中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经常表现的现象。
    在这个电视剧中,温特斯让手下押送战俘的时候,就让士兵拿出枪里的子弹,只留一
  颗,以防止士兵滥杀战俘,说明当时杀战俘是比较普遍的。
  
    第九集在表现美军进入德国史徒佐堡时,浩荡的车队边上,是美军赶出德军,然后让
  他们下跪,从后面对准脑壳开枪,其动作就像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辛德勒的名单》中德军
  枪杀犹太女的那种镜头。车上的新兵惊愕地看着路边的一切。而老兵则习以为常,视而不
  见。在最后的一集中,李高特和他的兄弟们找到一个德国集中营里的老军官,并开枪射杀
  了他。相对而言,比较理智的韦伯斯特百般阻拦,也无法平息李高特作为一个犹太人身份
  对德军的强烈的复仇愿望。
  
    相比之下,中国军事片中是不敢想杀战俘的事。即使有,也不敢表现。小时候看《地
  道战》、《铁道游击队》这样的影片,对日本投降的军队,从幼稚的想法出发,恨不得把
  他们杀光而后快,但这些电影中非常收敛,竭力表现中国人的理智。当然,《地道战》中
  采取了一种折衷处理,表现日军负隅顽抗,杀之有理,也算是一种变相的杀战俘吧。在冯
  小宁《紫日》中,倒是看到杀战俘的事情,那个日本少女冲向正在进行自杀的日军,日军
  向她开枪,致使她倒地,中国农民与苏联女兵这时开了一辆战车过来,名正言顺地杀战俘,
  但这种处理方式太没有必要,本来日本兵就要自杀的,你这时候和他们硬拼太缺少智慧了
  吧。
  
    另外,我顺便提一句,从这次伊拉克战事的情况来看,伊军并没有大肆杀美军战俘,
  不然的话,如果伊军中有一个史毕尔的话,那个美丽女兵林奇就不会再让好莱坞出来拍一
  部新时代的拯救行动了。
  
    障碍二:抢财劫物
    影片中的美国大兵虽然有兄弟情,但有些地方也与强盗无异。
  
    战场上的美国兵运用的是一种最基本的强盗的逻辑(就事论事,有看不惯这种说法的
  网友不要太激动,我还是喜欢这个电影的,仅仅是就事论事的),谁先看到、谁先抢到就
  是谁的东西。从第二集开始,美军士兵就开始了他们在争抢财物的互不相让。这一集中,
  他们争抢的不过是已牺牲士兵身上的留存的枪弹,这时候他们奉行的正是先下手为强的原
  则。胡伯乐打死了一个骑马的德军,获得一把鲁格手枪,成为他的私有财产,当然他被这
  支枪打死了,应证了一句不知从什么时代开始流行的话:最大的爱枪者就是死于自己心爱
  的枪。姜文在《寻枪》中死于枪,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实现了由古及今一个爱枪者最伟大
  的死——死于自己枪下——的梦想。
  
    尼克心情不悦,外出找酒,看到一个卖酒的杂货店,立即砸开店门,德国居民从楼上
  怒吼,把尼克赶跑了。在最后一剧中,温特斯与原来的一排长哈利进入希特勒精神大本营
  的一家旅馆的时候,发现了许多金银餐具,哈利立刻动手往袋里装,温特斯也不甘示弱,
  拿下钢盔,往里装胜利品。此时不拿白不拿,用哈利的话来说:“不管谁在我们之后进来
  都会把所有没钉死的全搬走。”跟进来的大概是史毕尔吧,也要沾一些油水,立刻被哈利
  拦住:“想都不要想。”紧接着发现了一窖烈酒,温特斯大度地全赏赐给了嗜酒的尼克。
    其中还有一集,表现了在床上与金发女人**的士兵,为他的上司,可能是史毕尔吧,
  准备了一套银具,然后是史毕尔端着这套劫掠来的物品,穿街走巷,来到收发中心,寄回
  家乡。
  
    经过美军的这番行动,我想欧洲能带的东西全跑到美国去了吧。这次伊拉克国家博物
  馆中的物品,我想不久之后也会出现在美国的一些博物馆中的。
  
    而在中国电影中,士兵们不可能有抢掠行动。小兵张嘎就因为藏了一支战利品枪,而
  藏藏掖掖,像是犯了很大错误似的。至于顺手牵羊看到什么就顺手带什么,对中国电影中
  的军队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这反映了两种军人不同的纪律条令吧。至少我们的影视作品中
  不敢越雷池半步。
  
    障碍三、露水爱情
    美国大兵的多情,我们的深刻领教的。在《兄弟连》中,荷兰那一段相当感人。荷兰
  妇女热情地向美国军人献吻,还有一位漂亮的妇女坐在鲁兹的腿上,旁若无人地进行唇的
  亲密接触。不过,很快这个女人被地方组织抓走了,剪掉了头发,原来她是一个陪德国人
  睡过的女人。
  
    这里,我有一点不解,这些女人与美军长吻时,是否是她们职业性的对军人的热爱?
  对德军,她们床上侍候,对美军,她们似乎忘了不久前对一个军人的献身,现在,那帮的
  军人的敌人来了,她们也不知道把自己藏起来,又自发地跑出来,对新来的军人长吻回赠,
  这些女人究竟是哪一根神经发生了毛病?如果她们知道把自己藏起来,至少不会受到荷兰
  抵抗组织对她们的污辱啊。
  
    总之,这种吻是美国大兵所热爱的。
  
    在第九集中,出现了一个美国兵与金发德国女人**的场景。还表现了鲁兹进入农舍
  中勾引德国农妇,被打了一顿的事件。美国人的处处留情的精神还是让人非常敬服的。最
  近中国公布的《美国人权报告》中就有数据,指证美国在外国留下多少多少的私生子,可
  见他们在运用坚船利炮的同时,也在运用鲁迅先生指出过的“生殖革命”的那一套战略呢。
  
    但军人的爱情在中国影视中只能是遮遮掩掩,《柳堡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军人与当地
  姑娘的爱情故事,但那也不是纯粹的爱情故事,他们走到一起来的目的,还是为了对付共
  同的敌人。
  
    这可能是东西方文化观的不同,但我们的军事题材影片,也实在难以可能给予这种军
  人与当地之间萌发的爱情以正视的可能。要跨出这巨大的正视这种爱的美丽的一步,对于
  中国电影来说,实在是太艰难了。
  
    过去有小说写到士兵与地主小姐产生爱情,但那是作为腐化堕落的象征予以表现的。
  《红高梁》中写到枪毙了一个军官,就是因为他被认为是勾引了农村少女玲子。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军人对女人的唯一方式只能是伤害,似乎没有给予他们一种相
  爱的平等的可能,所以,只要有军人与女人之间建立了联系,那么,这种罪过肯定在于军
  人。
  
    障碍四:厌战情绪
  
    在美国的影视作品中,很少看到对战争的直接赞美。士兵们对战争的参与,没有多少
  激情,完全是一种被动的服从。
  
    在《兄弟连》中,每当宣布士兵开拔的时候,士兵们都是沉默着,如在第四集中,李
  普宣布将进行市场花园作战时说:“我非常不愿扫大家的兴,可是,我们又要出动了”。
  大家沉默,新的战斗任务来临的时候,只会使大家更加思考着自己的生命,所以只能是沉
  默,而不是中国电影中的欢呼。
  
    第三集中,一排长哈里与温特斯说时,感叹:“战争就像炼狱”。
  
    在第八集的巡逻任务中,士兵们都对这种抓俘虏的任务表示了强烈的反感,最后,温
  特斯屈就了士兵们中的这种厌战情绪,取消了第二次的抓舌头任务。
  
    相比之下,我们的影视作品由于确定了一个正义战争的前提,所以,向来忽略临战前
  的那种恐怖感。一旦有战斗任务下达的时候,士兵们一个个激情洋溢,好像我们的战士是
  一群嗜血者一样。
  
    张正隆的《雪白血红》现在只能在网上查看了,而且大部分书吧也作了删节,此书被
  禁的原因,就是因为把战争写得太恐怖,写出了战士们对战争的真实感受,这样一个禁区,
  对中国的影视作品来说,是最习以为常的了
  障碍五:恐怖感受
  
    《兄弟连》中毫不回避军人对恐怖的正常反应,第三集就是以布洛依这一个普通士兵
  的形象,思考了一个士兵如何战胜了恐怖,而勇敢地迎接战争的挑战,直到在最后他无畏
  地主动要求执行侦察任务,完成了一个人从恐惧到勇敢的涅盘的过程。
  
    在巴斯通一役中,士兵的恐怖达到了极点,一个士兵为了挖坑不惜把手都磨破了,恐
  怖在士兵之间传染着,其中最出色的被温特斯认为是E连连长最合适人选的巴克,也因为
  无法释怀对战友重创的刺激,而离开了军营。
  
    电视剧中一些血淋淋的场面,如断掉的腿、马蜂窝般的腹部、血肉模糊的面孔等等,
  都是战争状态下不可或缺的内容。而这些恐怖的血淋淋的画面,对中国影视来说,还是竭
  力加以避免的。好象战争的残酷性,一直是革命乐观主义所不能容忍的一样,所以,我们
  的影视作品对于战争中的恐怖表现注定是讳莫如深的。《红日》中写到了一个新战士的恐
  怖,但这种恐怖感被认为是个人的品性问题,而不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这决定了我们
  的影视作品在普通人性的描写上,难以涉足到一个更深刻也最正常的领域。
#1楼
发帖时间:2007-04-17 15:44:33   |   回复数:24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