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oyu
一派掌门

[] 《圆明园》——史诗大片9月献映

-->
圆明园 (2006)

导 演:金铁木
摄 影:温德光
上 映:2006年9月
地 区:中国大陆
语 言:国语
颜 色:彩色
时 长:90分钟
类 型:纪录片
出品公司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有谁听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那段乐章?

  有谁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

  有谁亲身游历过那座精艳绝伦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的历史不是从1860年开始的!

  圆明园不仅是一部中华的屈辱史,应是让国人更具民族自豪感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自1707年建园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他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但记忆应该是完整的,而不留残缺的。圆明园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为圆明园的历史填补空白。还世人一个完整,真实的圆明园!

  在这350公顷,三大主题园林区,百余处园林景观面前是苍白无力的。高清晰,数字化技术再现了圆明园从建园,扩建,被毁的历史全过程。绚丽的三维动画将一座恢弘壮阔的圆明园呈现,好似游历其中。与真实演员相结合的拍摄手法,使影片更具真实性。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圆明园的真实,不仅是重现了圆明园恢弘壮丽的建筑,同时他还向人们讲述圆明园鲜为人知的重要地位,及一个帝国,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欢笑和泪水。

  圆明园不仅有着与故宫同样大小的占地面积,在清政治的鼎盛时期,其地位比故宫更为重要!在长达150年的存园历史中,清6位皇帝曾在此梳理朝政,平定天下,安食就寝。

  皇室不为人知的亲缘相韧,后宫传奇,官宦相争,同样构筑了圆明园的另一道风景。有谁会知道?圆明园曾经实现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天子的相聚,有谁会知道?圆明园的设计者就是当朝统治者。

  圆明园在精艳绝伦的建筑背后,有雍正的艺术情操和制国的雄心壮志,有乾隆望为自大和对西方艺术科学的不屑一顾。也许任凭我们的大脑如何联想,都难在那满目沧遗、断壁残垣中,寻找300年前的伟大,绚丽的华服只有在亲眼目睹后,才回赞叹她的完美,圆明园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就再现了一件举世珍宝的绚丽多姿。

  历史也将在这绚丽的洪流中更加的惊艳! (转自中国影视资料馆)

































郎世宁眼中的《圆明园》(转自《三联生活周刊》)


北京科学电影制片厂合并到中央台之后,科教片在中国的银幕上渐渐绝迹了,它现在叫中央电视台科教中心,以各类专题片的形式出现在电视上。9月即将上映、拍摄时间长达5年的《圆明园》是罕有的将在电影院播放的纪录片,与此同时,有两部关于颐和园的影片也在制作,还有话剧《圆明园》,清帝的后花园成为了近期热点。

在全世界引起轰动的《鸟的迁徙》票房惨淡,哪怕纪录片的票价只是故事片的三分之一,观众也不舍得花这个钱。《圆明园》的导演金铁木惴惴不安地说:“既然要做一部电影,我确实希望它将来能够在电影院里放一放,这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中国每年有200多部故事片,其中只有二三十部能够荣幸地进入电影院。一部所谓的纪录片想进电影院,在目前的电影市场几乎是‘痴人说梦’。”还有一点他忘了说,即使进入了院线,影院愿不愿意放映又是个问题,能否有满意的票房更是未知数。尽管他期望《圆明园》的票房能有1000万元,但他心里也明白,这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疯狂的石头》实际票房并没有达到2000万元,只有1000多万元,这还是在媒体疯狂炒作和全民观影热的情况下。

过去这些年中,靠票房赢利的纪录片只有《较量》和《周恩来外交风云》等少量的政治纪录片。这种片子成本低,主要依靠资料片的剪辑,另一方面,观众对这类题材兴趣更浓厚。法国很轰动的《一个真实的希拉克》就是把希拉克40年来所有镜头经过整理,用声音酷似他本人的演员配音,给人希拉克自述的感觉。

难以定位的《圆明园》


在放映之后的研讨会上,专家们给《圆明园》想了很多定位,这些新名词无非是希望影片宣传时能吸引到眼球。金铁木本人也很紧张,他既要和科教片划清界限,又怕“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会影响票房。仅仅是一部纪录片也很难激起观众买票的动力,有人说它是纪录故事片,有人说它是历史文化片,也有人夸张地称它为史诗电影。

很明显,史诗听起来更有噱头,但是不是恰当呢?金铁木说,如果以胶片拍摄和大历史叙事作为标准,《圆明园》相当于“史诗电影”。事实上,在选择这个题材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海外市场。金铁木以前拍摄过《复活的军团》,那也是中国纪录片中极少数被国外频道购买的特例。《复活的军团》讲述的是秦始皇和他的部队,金铁木经过对欧洲人的调查,发现外国人只知道三个人是中国象征:秦始皇、溥仪和毛泽东。他们知道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中国,电影《末代皇帝》包揽奥斯卡使溥仪扬名海外。

选择《圆明园》作为主题的原因之一就因为它是溥仪的祖宗所建,另外,那段历史是欧洲人一手造成的,他们很了解,雨果对这件事也有评论。这个选题容易进入西方主流市场。这部影片是用真人再现的手法,圆明园建成后150年经历了六代清帝,舍弃了不必要的两个,根据宫廷画像找到了形象最接近的康熙、雍正、乾隆和咸丰。金铁木说,如果说《故宫》是讲明史,《圆明园》就是借这个园子讲清史。讲述者被安排到了郎世宁身上,他以西方人的视角会更易引起海外观众认同,感觉上也更客观,而且郎世宁确实参与过圆明园的建设,目前残留的西洋楼他就是总设计师。

圆明园拍摄纪录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按照原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理事长张清的话,“只剩了几块石头”。片中有三分之一的镜头是用电脑制作的,据说后期加工是在《金刚》、《指环王》的制作公司完成,全部成本花费了1000万元。像其中一幕,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唯一的一次会面,是发生在圆明园的牡丹丛中。外景其实是在景山公园选取,那里有几丛明代留存下来的皇家牡丹,但背景中的亭台楼阁都是动画制作。

《圆明园》中对雍正的描述和电视剧中不同,雍正在园中经常穿着汉人服装,前面剃光的头顶上有一个怪异的纶巾。他有时是樵夫,有时扮作书生,这是根据郎世宁的画像取材,郎世宁担负的其实是今天摄影师的责任,比电视剧的戏说更有历史依据。这部影片在还原历史细节上确实不遗余力,导演为了找到一个真正的米兰人来扮演郎世宁(郎是米兰人),几乎检阅过每一个在北京的意大利人。皇帝身边的狗也是按照宫廷画中的模样,找到了与之最接近的一种。

《圆明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说明英法联军为什么烧杀抢掠,和当时的清政府政策有很大关系,也隐去了圆明园在八国联军之后的遭遇——一些中国老百姓趁火打劫,盗走园中物品。本来片中交代了英法联军入侵的起因,因为种种原因删去了。至于中国人自己的问题没有交代,金铁木说,如果没有外国人作恶在前,也没有后来的事,想把圆明园所有的故事讲完,没有这个篇幅。如果能把这两点补足,《圆明园》或许会更让人尊敬,也更经得起时间考验。张清表示,如果片中出现了不准确,后世会推翻。这种不得已的处理是“不讲但没有讲假话”,没有把所有罪过都安在外国人头上,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从科普到历史



自从被中央台并购后,北京科影厂就没有再拍摄过科教片。80年代前出生的人都应该记得,每部故事片之前会有加演的科教片。作为宣传工具,一类是本行业技术推广,一类是科普知识,电影前加演的片长大多在20分钟左右,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张清早年在八一厂工作,1958年大跃进,她被调进科影厂,拍摄大炼钢铁的科教片。《圆明园》中使用的真人再现并不是从国外学来的,早在50年代,科教片《安全用电》、《触电急救》就有情节、有人物,那时被批评为“过故事片的瘾”。

电影院中放映的科教片采取计划经济模式,国家拨款、下达任务,电影院无条件放映。为了展示我国技术的最新发展,很多只针对业内人士的科教片也进了电影院。例如当时生产出了离子加速器,就拍摄了这样一部片子,张清说,观众看了也不可能理解的。还有一次,心脏外科手术上取得重大进展,也有了专门纪录这项手术的电影。由于场面太血腥,有个观众被当场从电影院里抬了出去。

另一类科普片观众喜闻乐见,比如《知识老人》、《巧用蜂窝煤》,在当时都很有实用性。

电影产业市场化后,科教片没有市场,也失去了生存空间。中青报记者还同情地发表内参,说中国不存在自觉的科教片观众群。中国观众确实没有观看科教片的传统,别说花钱,就是电视播出也不可能有劣等电视剧的收视率高。

张清在东京参加会议,发现日本电视节目中只有科教片带广告,因为收视最高。

很多专家都对《圆明园》的票房前景不敢乐观,张清却很看好。她认为娱乐化的风潮到了顶峰总要过去,观众对戏说、歪批历史也会有厌倦的一天,等他们希望了解历史真相的时候,会去看《圆明园》这种片子。
#1楼
发帖时间:2006-08-31 11:10:59   |   回复数:32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