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刃
一代宗师

[] 中国唯一纯狩猎民族50年间从"撮罗子"搬进现代化社区

-->





鄂伦春族猎民身穿皮衣,头戴皮帽,脚踏皮靴,参加迎春仪式表演活动(2010年2月6日摄)。














鄂伦春自治旗猎民新村在加紧建设中(2009年9月22日摄)。













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敏乡希日特奇猎民村充分发掘本民族历史遗存,开展鄂伦春特色旅游,近年来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特色民族文化旅游让希日特奇猎民村走上了致富之路。


  50多年前,鄂伦春民族住在一种用兽皮、树皮、树枝搭建起的原始建筑——“撮罗子”里,而如今,鄂伦春民族已经生活在应用清洁能源的现代化住宅小区里。


  记者近日在黑龙江省多个鄂伦春民族乡采访时感受到,50多年里,被称为“北半球狩猎文明活化石”的鄂伦春民族的居住条件已发生了巨变。


  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副乡长关金芬说:“鄂伦春民族以前在深山老林里过着游猎生活,就住在‘撮罗子’里。鄂伦春民族在不断迁徙,离开时就拆了它,到其他地方再重新搭建,非常简易。”


  1953年以前,鄂伦春民族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过着靠狩猎为生的“半原始”生活,住在“撮罗子”里。“撮罗子”是一种用桦树枝、树皮和兽皮建造的锥形“建筑”,是鄂伦春人抵御严寒和野兽的“家”。


  随着鄂伦春民族逐步下山定居,鄂伦春民族开始了居有定所的农耕生活。考虑到鄂伦春民族的生活习惯,当地政府专门为鄂伦春民族建造了木质结构的房屋“木刻楞”。


  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政府办公室主任关红英说:“鄂伦春民族自从1953年下山定居后,解放军帮助当地的鄂伦春百姓盖起了木刻楞,就地取材,是用原木搭建的一种木制房屋。”


  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鄂伦春民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砖瓦房逐渐代替了“木刻楞”。


  2003年是鄂伦春民族下山定居50周年,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的“鄂族小区”迎来了鄂伦春族居民。宽阔的街道,整齐的房屋,应用到户的太阳能,堆满大豆和小麦的谷仓,“鄂族小区”让周边的许多村屯羡慕不已。


  77岁的鄂伦春老人莫宝凤对记者说:“现在我们不仅有地种,还有民政部门的补助,过年过节也能分到钱和东西,现在的生活多好啊。”


  据介绍,鄂伦春族是中国唯一纯狩猎民族,人口目前仅为8000人左右,是中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界的大小兴安岭林区之中。

#1楼
发帖时间:2012-08-31 02:59:06   |   回复数:0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