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usky
一派掌门

[] 陕西蒲城风情录-上 [76P]

-->
蒲城,一个很普通的地方。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隅,黄土高坡,沟壑纵横,面积1654平方公里,人口76万,国家级贫困县。

蒲城,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周封贾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即设县治,名“重泉”;西魏恭帝元年(554)始用今名;唐开元四年(716)改称奉先县(祭祀祖先的地方),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融入到这里的角角落落。

蒲城,还是一个与每一位中国大陆人息息相关的地方,国家授时中心短波授时台设在这里(代号BPM),我们使用的“北京时间”,就从这里发出……

《长安志》:“蒲城县,秦名重泉,后魏白水,又改蒲城。(唐)开元四年,建睿宗桥陵,改为奉先县,隶京兆府。十七年,升为赤县(唐代县分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京都所治为赤县,为最高等)。”杜甫著名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奉先县”,即指蒲城。

这里,供奉着大唐五位皇帝的王陵,它们是:唐睿宗(李旦)——桥陵,唐玄宗(李隆基)——泰陵,唐宪宗(李纯)——景陵,唐穆宗(李恒)光陵,唐让帝(唐玄宗李隆基大哥李宪)——惠陵。

这里,有全国惟一保存完整的童生考试场所——清考院。

这里,是清军机大臣、道光帝师、林则徐恩师王鼎,中国现代水利建设先驱、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辛亥革命先驱井勿幕,现代著名将领杨虎城的故里。陈忠实有随笔《两个蒲城人》,专门评述“尸谏抗烟”的王鼎和“兵谏抗日”的杨虎成。

这里,享有“陕西粮仓”、“中国酥梨之乡”、“中国焰火之乡”的美誉。

这里,是陕西省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0年被网友评为“大美陕西---最美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之一。

这里,是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第一个县级专题拍摄对象。《走遍中国·走进蒲城》专题片长达7集,分别是:
第一集,《桥陵探秘:追忆盛唐之梦》
第二集,《让帝之谜:发掘李宪墓 揭唐盛世阴霾》
第三集,《真实的高力士:玄宗红人 余生清贫》
第四集,《孤独的泰陵:大起大落的人生 孤独的唐明皇泰陵》
第五集,《军机大臣之死》
第六集,《神奇的蒲城焰火》
第七集,《蒲城冷娃杨虎城》

这里,也是我少年成长的地方。9岁随修建西延铁路的父母进驻蒲城,18岁考入大学后离开,此后再也无缘相见……

近日,有机会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第二故乡,斯乡斯土,彼时此时,令人感慨万端。


文庙前的六龙壁。

文庙(现为蒲城县博物馆)是县城的中心。“六龙壁”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年),通高六米,长十七米,壁身用精制的琉璃花砖砌成。


六龙壁下算命的老人。


算命老人77岁,育有三娃(男)八女。


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四年,馆内“蒲城碑林”名碑荟萃,小有名气,在县级博物馆中算是出类拔萃的。

书法爱好者熟悉的《唐金仙公主墓志铭》、《云麾将军李思训碑》、《苏孝慈墓志铭》等名碑都藏在这里……


北寺宋塔,高约47米,始建于北宋绍圣三年,现在也算县城的最高建筑。


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为金仙公主墓志铭拓片。


苏孝慈墓志,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年)立,书法结字谨严,用笔劲利,是隋代书法的代表作,也是练习书法的范本。


清考院,位于县城东槐院巷27号,始建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是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童生科考场所。


考院内的石碑,非常考究。


考院内整修施工的民工。


当年童生们考试的地方。


王鼎纪念馆,位于县城达仁巷54号,原址是王鼎出生地。

王鼎,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于道光二十二年四月晦日(1842年6月8日),嘉庆进士,历任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鸦片战争中,极力主战,反对议和投降割让香港。

1842年6月8日深夜,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圆明园尸谏。

林则徐1864年任陕西巡抚时,专门向圣上请假来蒲城,为王鼎守心丧三个月。


王鼎家祠。


王鼎家族的老宅院,非常破旧。


王鼎纪念馆不远处,就是林则徐纪念馆,也叫“蒲城王家大院”,是林则徐为恩师王鼎“守心丧”(不穿孝服守丧)之处。


王家大院是王鼎族弟、林则徐好友王仲山的家,是陕西境内唯一保存下来的林则徐住过的寓所,建筑形式是关中典型的“四进式”院落,一千余平米,装饰非常精美。


院内的砖雕。


林则徐用过的钟表。


林则徐是书法大家,在蒲城期间留下了大量墨迹,其中《味兰书屋》匾额非常有名。




杨虎城纪念馆,位于县城东槐院巷二十九号(清考院邻近),是杨虎城故居。


杨虎城,幼名长久,号虎城,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一户农民家里,家境贫寒,他仅读过两年私塾。1924年参加国民党,历任师长、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1936年12月12日,同张学良将军一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949年9月17日,被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终年56岁。

故居分东西两院,东院为正院,西院是花园。


杨虎城纪念馆附近,还有一处漂亮的院落——王振东家宅,虽然破旧,仍能看出当年的繁华。王振东据说是杨虎城部下。


墙体年久失修,非常破旧。


王振东家宅。


尧山中学,是蒲城人的又一个骄傲,杨虎城将军1934年创办,曾经是国立学校,文革前8县招生,升学率一直名列陕西省前茅。


现在好象已经不让评重点中学了。


当年校庆时,国民政府主席也写来贺词,还是很有名的。


学校的勿幕图书馆,是当年的老建筑,为纪念辛亥革命先行者、蒲城人井勿幕而命名。

尧山中学是我的母校。当年读书时,在图书馆消耗了不少时光。


当年参加高考的教室还在。“垃圾箱”很有特色。


教室里,空间利用率非常高,讲台两侧也坐上了学生。


差不多就是我当年的座位了……


县城的街道。

县城有40余万人,很大的,消费比周围的县高不少,房价在3000至4000之间,也不低。


杨虎成纪念馆附近街道的鞋匠。


鞋匠70多岁了,居住的地方非常狭小,不足10平米,摆满了做鞋的工具。


延安街,县城里比较繁华的街道。



县城的街道。计划拆迁中……


林则徐纪念馆附近的石子馍作坊。

石子馍是关中特产,非常美味。


林则徐纪念馆附近的石子馍作坊。


石子馍,果然名符其实。


县城街道虽然破旧,但人们穿着非常入时。


干净的小吃店。


文化广场。

连产品推销都挂上了唱红歌的名头,很滑稽。


准备参加演出的蒲城“女子”。女,关中话读四声,“女子”是女孩儿的意思。

几个“女子”是渭北青年演艺团的演员,算是靠演艺赢利的民间文化组织,游走于各县之间,婚丧嫁娶,什么都做。


看演出的老人。


看演出的爷孙俩。


“周末一元剧场”,在杨虎城纪念馆附近的电影院(电影院是县城标志性地点之一)。

这名字非常吸引人,我为此推迟了一天行程,晚上专程赶来“探营”。


后台条件非常简陋。


演出的是渭南剧团,秦腔剧团。秦腔在当地曾经非常受欢迎。


演出前紧张的妆扮。


戏校刚毕业的,从她们身上嗅到浓浓的青春气息。


老生。


花脸。


小丑。


演出开始了,台下座无虚席,大受欢迎,多数是老年人。

周末一元剧场,第一次听说,留下了深刻印象,向演员们表达深深的敬意。


从剧院出来,文化广场上,还有秦腔票友的自演自唱。


发廊里的时髦女子(“女”读四声)。


等着拉客的机动三轮,但坐的人不多,县城里出租车非常多,也很便宜,4元跑全城。


县城的会(集市)。

县城和各乡镇都是10天两会(集市),比如这里逢5逢10,那里逢2逢8,互相隔开,以免相犯。

百度百科:集市(jí shì)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主要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


手工制作的农具。


手工制作布鞋的匠人。




黄土高坡,典型的高塬地貌。


西延铁路,这里邻近当年铁路大军的前进基地——西头公社,当年没少在这一带顽皮,与当地孩子打架是家常便饭。


黄土高坡上的人家。这里很穷,农民收入低。


农家厨房,锅里正在烘柿子。


龙首坝。

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今洛惠渠的前身。建于西汉武帝年间。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土质疏松,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当时人们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


龙首渠。


洛宾镇的会(集市)。


赶会的青年,比较典型的关中人形象。


出售辣子粉的摊位。关中人喜食辣子,在饭馆吃饭,“多放辣子”是常听到的要求。


炸油糕。

小时候最喜欢这道甜食。


炸油糕的摊位。


赶会的人。

在蒲城期间,无论是县城,还是乡下,当地人对外来人非常友好,保持着古朴的民风。面对镜头热情大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赶会的时髦青年。




#1楼
发帖时间:2012-08-22 11:26:25   |   回复数:0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