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usky
一派掌门

[] 吃小吃、观国宝、走马观花话西安-完[67P]

-->
一进街口,果然见到几个酷似模特的美女在等车,随手拍摄,可惜灯光过暗,距离过远糊了。 继续前行,一直走到这个地方。


      提起“葫芦头泡馍”,作为老陕,尤其西安市民,几乎是无人不知。 “葫芦头泡馍”,是西安特有的传统风味佳肴。西安葫芦头泡馍馆很多,尤以“春发生”饭店为正宗。它味醇汤浓、鲜香可口,馍筋肉嫩,肥而不腻,名闻遐迩,享誉中外。
   
      “春发生”葫芦头泡馍历史悠久。最早为唐代京城美食,至今仍是西安城内有名的风味食品。早在唐代,京城长安(今西安市)有一种名叫“煎白肠”的食品出售,是用猪肠肚做的,食者寥寥无几。相传,祖籍京兆原(陕西耀县)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人们称为药王),他的医学造诣很高,有许多医学专著,并对饮食医疗很有研究,其中的《千金食治》就是他的食疗专著。一天,他在京都长安一家专卖猪杂碎的小店里偶吃“煎白肠”,端起碗刚吃几口,便觉得有一股骚腥味直冲鼻端,嘴里油腻腻的,很不是滋味,问及店主,才知是制作无方。孙思邈向店主说道:“肠属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属土,居中,为补中益气、养身之本。物虽好,但调制不当,也是枉然矣”。于是,他从随身携带的药葫芦里取出西大香、上元桂、汉阴椒等芳香健胃且能解腥去腻之药物,连同药葫芦一起赠给店主。店主将这些香料药物放入锅中,果然香气四溢,其味大增。这家小店从此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店家不忘医圣指点之恩,将药葫芦悬挂门首,并将所卖“煎白肠”改名为“葫芦头”。

      今天的葫芦头泡馍,是在唐代“葫芦头”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名厨不断改进工艺,发展演变而来的。葫芦头泡馍之所以脍炙人口,与它精细的烹制工艺和多种调料的合理使用是分不开的。其烹制工艺主要有处理肠肚、熬汤、泡馍3道程序。肠肚要经过挪、捋、刮、翻、摘、回翻、漂、再捋、煮、晾等十余道工序,才能达到去污、除腥、去腻的要求。熬汤是将猪骨洗净、砸断,配肥母鸡、鲜牛肉、鲜大肉、北京鸭下汤锅烧开,撇去浮沫,放入调料包,直熬成乳白色。泡馍是由进食者先将馍在碗里掰成碎块,然后由厨师将切成坡刀形的肠肚及猪肉、鸡肉,摆放在馍块上,加适量粉丝,用沸汤浇泡3~4次,使热汤渗透馍块;然后再加适量熟大油、调料水、味精、香菜、蒜苗、油泼辣子,最后浇适量沸汤即成。进食时,佐以糖蒜、泡菜、辣子酱等,更是清爽利口,难怪,西安人夸奖葫芦头的美味说:“提起葫芦头,嘴角涎水流”。

     进门先看见的是:




人满为患。


菜单。


一盘猪肝、一盘豆角,一壶豆浆,慢慢吃,等着葫芦头。






消费记录在卡上,去柜台拿东西也要带着卡。卡号很特别。


有了吃羊肉泡馍的经验,让服务员上的是机器打碎的馍。大名鼎鼎的葫芦头来了!


这边刚吃,那边还在点单,这服务员就开扫了。


客人就餐时服务员扫地,上次遇见还是几十年前在某国营店(貌似收粮票的年代)可以理解为服务素质问题,也可以理解为管理水平问题,更可视为店大欺客。食物招客,服务轰客,联想了很多。这里的服务比贾三家差了不少!

    匆匆出门,偶遇将军府餐馆。


      西安博物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由文物展馆区、小雁塔以及荐福寺为核心的历史名胜区、园林游览区三部分组成。西安博物院总投资2.2亿元(由国家投资2000万元、西安市政府投资近2亿元),占地面积245亩。2007年5月18日西安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西安博物院在国内博物馆(院)中独树一帜,以千年古塔园林式遗迹休闲景区以及古都西安现代型历史博物馆而闻名。

  西安博物院以著名唐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雁塔为中心,整体按文物鉴赏、旅游观光、综合服务三大功能区设计,形成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公园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休闲场所。
      进入博物院只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即可领到一张门票 (登塔不包括在内,正维修。)   
开放时间:08:30—18:00



全景模型。


明代 龙纹香炉。




西周 环带纹鼎。


唐 金背海兽葡萄镜。






唐 青釉罐 。


唐 白瓷双系刻花扁壶。


唐 白瓷双龙柄壶。


唐 白瓷带流罐。


唐 白瓷罐。


唐 盈字款白瓷执壶。


汉 凤鸟金罐。


西周 永盂。


尺寸:高47厘米  口径58厘米  腹深37厘米
  来源:1969年陕西兰蓝田县出土
  铜盂是盛食物器,兼可盛水盛冰,若盛冰是储藏食品用。“永盂”是西周时期的大器,侈口深腹,圈足较高,腹部有一对附耳,与两附耳相对的中部装饰卷鼻象首一对,在上面又各有浮雕兽面,在附耳与卷鼻象首下及圈足各有扉棱,腹上部饰饕餮纹,下部饰蕉叶蝉纹,圈足同样饰饕餮纹。造型雄奇,纹饰复杂,线条刚劲粗放,兽面纹宁静而威严。在内底铸有一篇长达123字铭文:
  隹十又二年初吉丁卯,益公
  内入,即命于天子。公迺出氒(厥)
  命,锡卑师永氒(厥)田,阴阳洛
  疆    师俗田。氒(厥)  公出
  氒(厥)命:井伯、荣伯、尹氏,师俗父、
  遣仲,公迺命郑司徒  父
  周人司工  、  史、师氏
  邑人奎父,毕人师同,付永
  田,氒(厥)率履氒(厥)疆;宋句永拜
  首,对杨天子休命,永用
  作朕文考乙伯尊盂,永其
  万年孙孙子子,永其率宝用
  铭文大意是益公传周王的命令,分给永(人名)土地于陕西的洛河南北的边疆地带,当时有邢伯、荣伯、尹氏、师俗父、遣仲等五人在场听命。益公还命郑司徒  父、周人司工   、     史、师氏、邑人奎父、毕人师同,监理王命给永的赏田。这篇铭文对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当时历史人物的政治地位有重要的史料价值。1969年永孟在陕西兰田县出土,当地农民交给物资回收门市部,后集中于陕西省物资回收公司仓库,该公司工作人员兼文物保护员吴少亭在分料拣选时发现,上交西安市文物局。

    2002年3月西安南郊刘家庄以东西铁分局新南花园发现古井30余口,此处原为唐长安城新昌坊辖区。其中位于新南花园四部的一口古井(编号2002XNJl)的淤积层内出土了一批带“盈”字款的唐代瓷器及其他器物,出土的其他遗存物包括青釉瓷碗、茶叶末釉盏、白瓷粉盒、三彩陶罐、黑瓷双耳罐、陶莲花纹瓦当及铜饰等。
  出土白瓷执壶5件(套),除4件盖完整外,其余均残缺。其中1件壶仅剩腹部,无法复原。壶为敞口,卷沿或圆唇,束颈,圆肩或溜肩,深腹略鼓,底足外侧边缘斜削一圈。肩一侧有柱状流,另一侧有双条扁平柄。颈下有弦纹一周。足底阴刻“盈”字。胎壁较薄,口沿内壁至颈部及外壁通体白釉,釉不及底。整体施釉均匀,釉面细润,光泽感强,釉色白中泛青,胎色灰白,质地坚硬。盖为伞形,出沿,圆钮,子口,盖顶施白釉,沿下无釉。壶体及盖均为轮制。其中一件出土编号为2002XNJI:通高23.9厘米,底径6.8厘米。盖沿下墨书有“七口口”等字样。
  出土白瓷托盘5件,均残缺,可复原,造型基本相似,高2.1~2.8厘米,底径8.4~10.5厘米)。除一件因底残缺过甚无法识别外,其余4件外壁底部均阴刻“盈”字。盘为五曲花口,口下出筋,圆唇,浅斜腹,平底或底微内凹。外壁底有三足支垫痕。除一件外壁底无釉外,其余内外壁通体施白釉,釉面均匀、细润,光泽感强,胎质坚硬。
  这批瓷器出土地点东南即为唐青龙寺遗址,所出土白瓷执壶,造型与唐青龙寺遗址及河北易县北韩村唐孙少矩墓出土的“盈”字款白瓷执壶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青龙寺遗址出土执壶的曲柄更靠近口沿部位,孙少矩墓出土执壶的注流弯曲稍长,曲柄折曲,青龙寺遗址及孙少矩墓所出执壶的整体造型不如新昌坊出土执壶大方,典雅。青龙寺遗址出土的白瓷执壶有“大中十三年”(859年)墨书题记,孙少矩墓志铭所载时代为成通五年(864年)。结合新昌坊出土的其他器物及唐代瓷器的形制、特征,这批瓷器的时代应为晚唐。

西周中期 吕服余盘

通高15、口径37.6、腹深7.5厘米。

方唇附耳,收腹圈足。外壁饰回首夔龙纹,前后增饰浮雕兽头,圈足饰两道弦纹。

铭文字数,内底铸铭文67字(其中重文2)

铭文释文为隹(唯)正月初吉甲寅,备中内(仲入)右吕□(服)余。王曰:“□(服)余,令女□(命汝更)乃且(祖)考事,疋(胥)备中□(仲司)六□□(师服),易女(锡汝)赤□(韨)、幽黄(衡)、鋚勒、旗。”吕□(服)余□(敢)对□(扬)天子不(丕)显休令(命),用乍(作)宝般(盘)盉,□(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旁边一参观者解说:都是吃喝用户的,简洁!




一不留神两条腿进去了。


父辛卣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尺寸:高34厘米  最大腹径28.5厘米
  来源:1976年西安市长安区沣西出土
  扁圆体,外罩式子母扣盖,盖顶隆起,花苞形握手,腹扁圆体,上有提梁,下为高圈足。腹两侧均饰饕餮纹,腹上部饰夔龙四只围绕一周,足以扉棱分为四部分,其间饰夔龙纹,提梁上饰四只夔龙纹,两端为兽面,内底有铭文“父辛”二字。卣,是古人盛酒之器。《左传》所云:“ 秬鬯一卣”。卣就是盛香酒的,铜卣始于商,盛于商晚期与西周,西周晚期消失。卣分为提梁与无提梁,还有方体、动物形体、鸟形体等。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鹗卣,河南省睿县出土大保鹗卣,均为珍品。卣是举行祭祀各类典礼或宴享时,不可缺少的酒具,说明商周时期盛行酗酒。




淁簋          西周


卫簋 西周。




汉双耳扁壶。




鎏金物件。




编钟。


错金银勾连云纹钫(古代青铜制方口大腹的容器,用以盛酒或粮食)。


错金银是中国传统的在金属表面的装饰方法。将金或银捶打成线状或片状,镶嵌在金属的表面,做成不同的图案、纹饰或文字。
这件铜钫的口沿有一周勾连云纹,颈部和腹部是大型的斜方格云纹,这种图案构思巧妙,设计精心,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并具有实用性。
      和这件器物同时出土的还有铜灯、铜熏炉等,从位于城墙内的出土地点和出土文物看,它们应该是西汉皇家器物。


父夔尊 西周


错银游环 战国


鸟形鑣。




赵氏甗。








三彩文官俑。




唐代仕女俑
      这些唐代仕女俑出土于一座大型的唐朝墓葬,当时共出土17件,这里只展出了其中的13件。
      她们朴实真切,体态丰盈,姿态各异,各具神韵,体现了那个时代贵族妇女的形象。
      唐代仕女俑之美,在雕塑艺术上不是孤立的,是与时代的脉搏合拍的,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唐初,百废待兴,仕女俑清秀颀长,衣纹严谨。武则天后,大唐盛世出现,又一个文化高潮到来,雕塑艺术随之出现了新的风格。仕女俑形象逐渐丰满,五官集中,宽袍大袖,褒衣博带,是大唐盛世衣饰的典型特点。
      这组唐代仕女俑千娇百媚、恬然大气,展现了唐代女性的独特气质。






三彩腾空马
      1988年出土于一座唐墓。这匹马四蹄腾空飞奔,马鞍上坐一少年,面带微笑,双臂前伸正在驾驭奔马。马匹上有红、黄色釉,衣服是蓝色,色彩绚丽,釉色光亮。人物表情恬淡安详,马雄壮威武,造型富有动感,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唐三彩中的精品。








三彩骆驼。


清雍正珊瑚红釉描金碗


彩绘镇墓兽。




明永乐青花阿拉伯文碗。


彩绘毡帽俑。


#1楼
发帖时间:2012-08-14 16:34:49   |   回复数:0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