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usky
一派掌门

[] 吃小吃、观国宝、走马观花话西安-下[132P]

-->
第四日的重点是法门寺,但是西安旅游部门是要搭配许许多多其他景点才行。
先去的是茂陵博物馆。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之陵墓,西汉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由于陵的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之茂乡,武帝建陵于此,故称茂陵。
    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是西汉第五位皇帝,在位五十四年,励精图治,巩固并加强了我国多民族的统一,形成了西汉一代的鼎盛局面,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汉书·武帝纪》载,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初置茂陵邑”,茂陵营建,共历时五十三年,据史书记载,把全国每年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一,花费在陵墓的修建上,因此,陵体高大宏伟,形为方锥,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17年),是西汉武帝时期杰出的青年将领。他十八岁起领兵作战,二十四岁病逝,短暂的一生,六次帅兵平定西部边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西汉王朝的统一、巩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武帝为纪念他生前河西大捷的战功,特在茂陵旁修建了一座象征祁连山的墓冢,境界逼真,墓上有各种巨型石刻群,手法简练,气势浑厚,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化境,是我国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素为中外艺术大师所赞仰.
    茂陵博物馆是融文物、古建、园林为一体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为全国最早的西汉历史文物与陵墓现场保护管理机构。馆藏文物数量多、品位高,展品绚丽多彩,是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艺术结晶。博物馆环境优美,景观迷人,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图为霍去病墓。


    茂陵博物馆参观重点是石刻(如著名的马踏匈奴)、西汉鎏金马、鎏金银竹节熏炉。因为馆内工作人员喊着禁止拍照(不解?),按了张走人。

    鎏金马,1981年5月1日茂陵一号无名冢南60米处平地时出土。高62厘米,长76厘米,重26千克,通体铜铸鎏金,马呈站立姿态,昂首挺立,气势轩昂,体态俊秀雄健,匀称、合乎解剖比例,头部造型尤为生动,系以西汉时大宛产的汗血马为模特精制而成。


四神纹玉雕铺首

四神纹青玉雕铺首,1975年7月,兴平县道常村出土,长34.2厘米,宽35.6厘米,厚14.7厘米,重10.6公斤。铺首是中国古代装饰门环的兽首底座,此铺首用质地莹润的蓝田玉精制而成,属茂陵陵园的遗物,衔环孔呈卷鼻状。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巧妙地布局在饕餮纹两侧。


远远地看了几个陵墓以后。匆匆离开茂陵。下一个景点是乾陵。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 “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

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
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
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车上拍摄。


乾陵陪葬墓共计17座。计有太子墓二(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王墓三(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彬王李守礼),公主墓四(义阳公主、新都公主、安兴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王及善、薛元超、杨再思、刘审礼、豆卢钦望、刘仁轨、李谨行、高侃、苏定方、薛仁贵)。1960~1971年已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马球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出猎图》、《仪仗图》等壁画,不仅对研究唐代绘画,而且对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宫廷生活、外事往来等具有重要价值。




永泰公主墓壁画。


      永泰公主墓,在乾县北部。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名仙蕙,死于唐大足元年(701年),时年仅17岁。后与她丈夫武延基合葬在一起,陪葬乾陵。
  关于永泰公主之死,《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迫自杀。”这段话意思是永泰公主之死是武则天下的毒手,是张易之兄弟向武则天告密所致。

    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发掘,是属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砖砌 的,由墓道、过洞、天井、雨道、墓室构成,全长87.5米。墓道是一条 宽约2米的斜坡,进入过洞直至狭窄的雨道,两旁洞墙内有6个小龛,里面 放着彩绘陶涌、骑马俑、三彩马及陶瓷器皿等随葬品,造型逼真、工艺精湛。从墓道到墓室还绘有丰富多彩的壁画,有宫廷仪仗队,以及天体图、宫女图等。尤其是墓室中放置的一具石椁,石壁上线刻着15幅画面的仕女 人物画,其造型之美,实为罕见。

      在这些人物中,有的上着披贴、下穿长裙;有的身着男装;有的身穿长褂,腰束锦带,带上缀有荷包;有的脚穿如意鞋;有的身着短袄长裙,或捧壶,或托盘,或弄花,或拱手,或对话等等,所有这一切均展现了当时宫廷生活的情景。
      此外,石椁两扇门的顶部,还刻着一对鸳鸯,张开羽翼,相向飞舞,象征着墓内主人夫妻恩爱。 此墓曾被盗过,墓道中有一处留有盗贼进入的痕迹。出了墓道,可从墓的两旁道路直上墓顶,在墓顶上可看到临近的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等。墓前还有陈列室,存放出土的随葬品。
   壁画 


      永泰公主墓前排列有石狮1对,石人2对,华表1对。1960年至1962年,国家对永泰公主墓进行了发掘清理。这是建国以来发掘唐墓中最大的一座。墓冢为覆斗形,墓道全长87.5米,宽3.9米,墓室深16.7米。全墓由墓道、5个过洞、6个天井、甬道、8个便房、前后墓室组成,象征着永泰公主生前居住的多宅院落。墓道两则有巨大的青龙、白虎和身穿战袍、腰配贴金宝剑的武士组成的仪仗队。
      天井两则的便房内放着各种三彩俑群和陶瓷器皿等随葬品。发掘时在第六天井附近发现了一个盗洞,盗洞口有一副骨架,骨架旁边有一把铁斧,四周还散共落有金、玉饰口。估计是一伙盗贼为了能分得赃物,就毫不留情地把仍在洞内的最后一个同伙砍死。永泰公主墓被盗的时间大概在五代或宋初。


     永泰公主墓虽然被盗,但仍出土了壁画、陶俑、木俑、三彩俑、金、玉、铜器等珍贵文物计1000余件。特别是三彩俑、造型精致、色彩鲜艳,文饰奇特,反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陶瓷工艺水平。墓内壁画丰富多彩,墓道、过洞、甬道和墓室顶部都有壁画。前墓室象征客厅,壁画以着华丽服装的侍女为主。这些手中拿着各种生活用品的侍女体态丰盈,神态各异,有的似乎在悄声细语,有的似乎在点头赞许,有的则在环顾四周,他们仿佛正行进在路上,准备去侍奉主人。后墓室墓顶画有天象图:东边是象征太阳的三足金鸟;西边是象征月亮的玉兔;中间是银河,满天星斗,颗颗在天体中都有固定的位置。这充分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天文学。由于千余年来雨水带着泥沙顺盗洞而下,使许多精美的壁画都遭到了破坏。然而,幸存的壁画却不失为唐代绘画的精品。后墓室停放着永泰公主与其丈夫合葬的庑殿式石椁,中间有门,两边各一名守门侍女。石椁内外均刻有线刻画,姿态生动,线条流畅,刻工熟练,十分精美。石椁内的木棺因长期浸泡在淤泥中,早已腐烂。


永泰公主(684年?-701)李仙蕙,唐中宗第七女,母为韦皇后,初封永泰郡主。以郡主身份下嫁武承嗣之子武延基。大足中,其兄李重润和夫武延基忤武则天男宠张易之,为武后所杀。一天之后,郡主在洛阳难产而死。

中宗复位后追赠为公主,以礼改葬,号墓为陵。
1960年9月,永泰公主墓志铭出土。  
死后哀荣至盛的公主,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坟墓被冠称为“陵”的公主,规格与帝王相等。 她只活了十七年。 至盛的哀荣与早逝的生命,都不会是没有原因的。所有的一切,构成了这个少女不幸的人生。





部分出土文物。


到了中午吃饭时间,导游带到这家餐厅。请看菜单,不加评价了,最后服务员还算了花账。

难怪国内的一些旅游刊物对西安的旅游线路存在批评了。


吃完饭,前往乾陵。


神道上直阁将军像.


预告:精彩的法门寺即将登场。DSC_7182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位于西安市西北80公里的乾县梁山上。墓前有两块高均为6.3米的石碑,西面为“述圣碑”,碑文主要是歌颂唐高宗的功绩,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
该碑由7节组成,榫卯扣接,故又称为“七节碑”,碑宽1.86米,重81.6吨。东面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宽2.1米,重98.8吨。碑头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首,饰以天云龙纹,碑座则用骏马饮水、雄狮、云纹等线刻画而成。如此精细的雕刻,在历代墓碑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乾陵立着两块碑,西边是唐高宗的上边记录着他的丰功伟绩,东边是武则天的八米石碑(立碑时)无一字。


对于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几种解释
1)武则天自觉功劳太大用文字无法描述
2)武则天自觉罪孽深重,不敢写出来
3)武则天觉得千秋功罪有后人评说
其实,碑是在武则天死后才立的,与武则天的思想没有关系,当时处在唐朝政局动荡的时期,他们对武则天的评价也不一样。就一直没有统一的评价,一直没有写上去。
光武则天的尊号就换了7次,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天后,大圣天后,天后圣帝,圣后,则天顺圣皇后。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惟一的女皇帝、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即位后,曾大兴土木,借机炫耀自己:公元695年,下令铸九州铜鼎和十二生肖,置于通天宫;公元694年(距其死11年),又耗资百亿铸造“天枢”,上刻其功德和颂周贬唐之词及由她亲笔书写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那么,晚年的武则天怎么会不想借这块碑为自己歌功颂德呢?况且,武则天比高宗晚死22年,她有足够时间为自己这块碑筹划碑文一事。“无字碑”上当初为何“一字不铭”?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并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职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她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统治期间作过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一大步,并对后来“开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一,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窃居皇位。第二,培养党羽、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庭”的旗号,消灭异己。第三,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会经济发展呈马鞍形,而武则天当政时处于最低处。第五,在其当政期间,曾失掉了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职是之由,武则天无法为自己立传,而只能以“无字碑”来为后世定基调。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土,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
   碑体上后人刻上了许多字。


墓前石狮。这个是传统保护方式的。


这是利用现代技术清洗后的。


     陕西文物研究所在一次考查时,无意间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从上到下刻满了方格子,经考证,这些并不是后人刻上去的。这些方格子每个长4厘米,宽5厘米,排列整齐。只有一种可能,它们就是当初准备在石碑上刻字用的,而且已经准备好了碑文。根据留在碑面上的格子计算,碑文大约有3300多字。那么,为什么已经准备好的碑文没有刻在石碑上呢?
  历史学家做出了这样的推测:武则天生前已经撰写好了碑文,并交给了李显,武则天叱咤风云几十年,但“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让位给李显,将国号“周”恢复为“唐”,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却长期在惶恐中度日,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发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母亲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不说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了一块无字碑。
      西面为“述圣碑”,碑文主要是歌颂唐高宗的功绩,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该碑由7节组成,榫卯扣接,故又称为“七节碑”,碑宽1.86米,重81.6吨。
   但是仔细看碑体无字。有字碑其实无字,无字碑确实有字,实实虚虚、虚虚实实,也许这就是历史。


到此一游。






这些石刻散布在陵前树林两侧,到处找也需要时间和体力。


人多的只能采取这办法。


郭沫若题词。








郭老的字比较多。












神道上的石马。


牵马者的头已经不见。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宝鸡市96公里。法门寺官网:
http://www.famensi.com/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山门,佛寺院的大门,由于佛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一般是三门而立,中间大两边小,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山门”也称“三门”,也以山门做寺院的别称。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盘人居地,故由三门入。三门俱开,从哪门入?从信门入。凡夫圣贤人,平等无高下,只在心垢后,取证如反掌。前殿始建于民国28年(1939年),为仿效明清建筑,内塑华严三圣,韦驮天将及十八罗汉像。
      现寺内尚存的北魏千佛残碑就是立塔建寺后不久树立的。当时称“阿育王寺”(或“无尤王寺”)。隋朝时,改天下佛寺为道场,阿育王寺改为“成宝寺”。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以皇家寺院落的显赫地位,以七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唐朝佛教、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初时,高祖李渊改名为“法门寺”。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在这里度僧80名入住法门寺,宝昌寺僧人惠业为法门寺第一任住持。唐朝贞观年间,把阿育王塔改建为四级木塔。唐代宗大历三年(786年)改称“护国真身宝塔”。

      自贞观年间起,唐朝朝政府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对法门寺进行扩建、重修工作,寺内殿堂楼阁越来越多,宝塔越来越宏丽,区域也越来越广,最后形成了有24个院落的宏大寺院。寺内僧尼由周魏时的五百多人发展到五千多人,是“三辅”之地规模最大的寺院。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据史载 “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
      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2006年05月25日,法门寺遗址作为南北朝至清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宝塔。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988年,法门寺正式开放并举办了国际性的佛指舍利瞻礼法会。海内外诸山长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余人参加法会。十多年来,法门寺在前任方丈澄观、净一法师的住持下,相继建成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祖堂、斋堂、寮房、佛学院等仿唐建筑。


      佛光大道全长1230米,宽108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一条成佛之道,同时又是景区的景观主轴。佛光大道分别设有经幢、菩萨,等景观,它是按佛教“五时判教”而设,我们将山门比喻为“此岸”(现世),佛光大道接引众生通过“五时判教”到达“彼 岸”——合十舍利塔(佛国),这样一轮回即为一大度。同时佛教中讲究因缘所生法,大道内两侧的10尊菩萨是为佛之因,佛是为菩萨之果。在佛光大道上穿行,感受由菩萨之因到佛之果的成佛过程,二侧菩萨表一佛,佛在中间,佛即是我们自己,佛在我们心中。

      位于佛光大道东侧的林荫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共由八组景观雕塑组成的佛陀圣迹,其主旨表现人间佛陀,人间佛教。此佛陀像非圣化之佛陀像,按不同的年龄做出不同的模样,体现佛陀由凡入圣的伟大精神;而西侧的林荫道中为您呈现的八组景观雕塑则为法界源流,其主旨接释迦涅磐后佛教的发扬光大,如汉传佛教净土宗、禅宗、中国八宗、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


对游客来说,法门寺与其他寺庙不同之处:
    第一、寺内有专用香免费提供。佛前烧香往往是寺庙和导游的一笔收入,多多益善,而懂得三柱香的人越来越少。
    第二、寺内有往返电瓶车(收费)。寺内太大,电瓶车虽然数量不多,但是确实给游客提供方便。
    第三、没有陡坡要爬,平坦 。

图为大妙相菩萨


文殊菩萨(电瓶车上拍摄)。


观世音菩萨。


汉阳陵


日光菩萨。


汉阳陵-1


汉阳陵-2


汉阳陵-3


汉阳陵-4


观自在菩萨。


大势至菩萨


赤金走龙


舞马衔杯壶--何家村出土


兽首玛瑙杯--何家村出土(镇馆之宝)




金碗(名字忘记了)

历时3年建成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高148米,造型如同合十的双手,中间镂空部分是一座传统形式的唐塔。塔前铺设了一条长达1230米、宽108米的佛光大道,一些源于佛教经典题材的景观小品及金色菩萨像点缀在大道两侧。大道两头分别是可容十万人的朝圣广场与山门广场。   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的弟子从其遗体灰烬中拣出1块头顶骨、2块肩胛骨、4颗牙齿、1节中指指骨和众多珠状舍利子。唐代时,这枚指骨舍利曾被6次迎请至皇宫供奉(著名的八帝六迎,每三十年一次,据说在当时三十年是一个时代,三十年一现有送走一个不好的时代迎接一个崭新时代的意思)。公元874年最后一次迎请供奉后,这枚舍利被密封珍藏于扶风法门寺塔下地宫,直到1987年重新面世。


合十舍利塔


合十舍利塔近景。




敬香的长条案。意外发现云彩酷似振翅高飞的凤凰。


合十舍利塔。


佛像前供奉着舍利。


拍到了佛指舍利。


莲花灯。


弥勒佛笑眯眯在门口。


弥勒的背面是一尊手持金刚杵、穿甲戴盔的韦驮塑像,号称护法天尊韦驮,传说四大天王部下各有八将军,含为三十二净将,韦驮为南天王部下八将军之一,居三十二将之首。传说佛祖赋予他保护寺院的守护神。韦驮手中的金刚降魔杵常有2种姿势,表明2种不同的意思:双手合十捧杵,表示本寺院可接待行脚僧免费食宿。 如果杵触地,表示不接待行脚僧。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娑婆欲界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位于须弥山山腰的四座山峰上。四大天王的塑像,通常分列在佛寺第一重殿的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
四大天王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居须弥山腰东,黄金为地;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居须弥山腰南,琉璃为地;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居须弥山腰西,白银为地;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居须弥山腰北,水晶为地。

   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佑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居须弥山黄金地,身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东胜神州。 在中国古代,四大天王还有“风调雨顺”的含义——持琵琶者调也,故此为“风调雨顺”系列之“调”。


南方增长天王:梵文:Vidradhaka。“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住须弥山琉璃埵,身为青色,穿甲胄,首握宝剑。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他负责守护南瞻部洲。四大天王还有“风调雨顺”的含义——持剑者风(锋)也,故此为“风调雨顺”系列之“风”。


西方广目天王:梵文:Virapaksa。“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古名广目天王。住须弥山白云埵,身为红色,穿甲胄,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赤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部信奉佛教,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西牛贺洲。在中国古代,四大天王还有“风调雨顺”的含义——持蜃者顺也,故此壁挂为“风调雨顺”系列之“顺”。


北方多闻天王:梵文:Vaisramana。又名毗沙门,”多闻”以福,德知名闻于四方。住须弥山水晶埵,身为绿色,穿甲胄,右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卧神鼠——银鼠。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在中国古代,四大天王还有“风调雨顺”的含义——持伞者雨也,故此为“风调雨顺”系列之“雨”。




法门寺介绍


法门寺塔地宫


遥望老寺庙 。


赵老的墨宝。


出门后本想乘电瓶车前往老寺庙看珍宝馆,但是等车人过多,车少,于是步行前往。此塔之下藏有千年宝藏。


走近一点。
    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


大雄宝殿。


仰望古塔。


由于前面游览时间耗费过多,来到珍宝馆时已经快到闭馆时间。


好在进门后就不受时间限制了。


珍宝就在楼内了。




图示。


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一个金骨和三个影骨),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
   地宫中出土的双轮十二环大锡杖,长1.96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由于馆内灯光昏暗,又不能开闪,勉强看吧。


护法天王。


盛装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的制作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最高的舍利宝函。 可惜最外层的木函随着历史岁月风化了。


在拥挤的人群中拍摄是个困难的事。


只能这样处理下。


换个角度。






迎舍利的金钵盂。


众多宝物。








鎏金大银盘。


精美外边。




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并有碑文证实的秘色瓷器。


地宫中发现的700多件丝织品,几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丝绸品类和丝织工   
艺,堪称唐代丝绸的宝库,是唐代丝绸考古的空前大发现。


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宫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打破日本茶文化起源说 .


茶具。


茶具.....






好像是玻璃,千年前的玻璃。


系列归类。








    古代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精品。简称“秘瓷”。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如赵麟在《候鲭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

    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的今人眼里,一直是个谜。人们只是从记载中知道它是皇家专用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是秘不外传的,其色彩只能从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描写中去想象。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碗、瓷盘、瓷碟,从“地宫宝物帐碑文”中得知,原来它们就是“秘色瓷”!这些秘色瓷色泽绿黄,晶莹润泽,尤其是其中两个银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径23.7厘米,碗口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内土黄色釉,外黑色漆皮,贴金双鸟和银白团花五朵,非常精美。这才让今人一睹秘色瓷的风采。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专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
    这些秘色瓷器的发现在我国陶瓷史考古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为鉴定秘色瓷的时代和特点提供了标准器。
  经过专家多年考证,和有损与无损X光谱测试后,证实了秘色瓷在胎底,胎釉和烧制工艺上与青瓷完全不同。




鎏金银波罗子。


别人进去看宝藏,我出来拍外景。


躲开人流要有技巧,否则一按快门准有闯入者。


从这里走出珍宝馆,但是不要出院门,因为停车场此门不通,要回到大道那边。


月光菩萨。


回到车上,找导游要寺庙门票和介绍以作留念,不料被别人捷足先登,全团唯一的门票被要走了。自己找个吧。


扫进门时遗漏的地方。


对面。


地面。


避开人群拍法门。


洁净的环境是因为有她们。


赵老的墨宝。


停车场当地人又开始推销。进门时卖香(寺内人员坚决不让他们追随游客),出门时卖馍。


      上车,告诉导游下车地点,然后睡觉,直到回到钟楼前。回房间稍事休息,再次出门,要沿粉巷到竹笆市。
      找什么? 粉巷是美女出没之地,也是小吃聚集地,竹笆市街正对着鼓楼的南门洞,站在大街上,透过层层茂密的树冠,能看到鼓楼高大的身影。整条街道南北向,南起西大街东头,北至粉巷而终。在路北段的西面,竹笆市街与东西走向的马坊门小巷相接,路南端的东面,则与西木头市和粉巷相连。这条不大的街道,西南有清代的巡抚部院,俗称南院门,东北有鼓楼,钟楼,正处于西安最繁华热闹地段。




#1楼
发帖时间:2012-08-14 16:34:07   |   回复数:0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