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绷之弓
江湖小虾

[] [视频直击] 84岁老太:我要复兴“唐嵩记”

-->



75年历史的金字招牌


▲说起制扇,84岁的赵梅英头头是道



“三面头”扇子其中的两面

    “唐嵩记扇面”招牌,长58厘米宽15厘米,黑底金字,下面“发客”二小字已残损,木板古旧,黑漆斑驳。捧起这块招牌,84岁老人赵梅英神情激动:“它75年前就挂在桃花坞了! ”

    1935年,苏州桃花坞开出一家扇庄:唐嵩记。几十年风云变幻,“唐嵩记”早已湮没无闻,但女主人赵梅英坚守着这块金字招牌和传统纯正的制扇技艺。得知桃花坞地区综合改造的消息,她说:老招牌要重新挂出来了。

    唐嵩记:响当当一块牌子

    2006年,苏州制扇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可见苏扇的地位。明晚期以来,桃花坞一直是苏州制扇作坊云集之地,直到民国,那里还聚集着十余家扇坊。

    “唐嵩记扇面”开设于1935年7月,很快成为响当当的牌子。赵梅英1927年生,19岁嫁入唐家,成为老板唐松鹤的儿媳妇,从此与制扇结了一辈子缘分。赵梅英最拿手的是扇面制作,而且能画,跟柳君然、周天民等名家学过绘画。

    据她回忆,唐嵩记主营扇面和檀香扇,在桃花坞的扇坊中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脱颖而出,风光的时候,连北京荣宝斋也上门求购扇子。

    解放前,唐嵩记已有二三十人,颇具规模,老板也有实力做些善事,时常给“施粥场”施米粥,给去世的穷人送棺材。1949年老板有个大手笔,“花10两金子买了一亩地,准备大干一场,做大‘唐嵩记’。”不过,由于时局动荡,计划搁浅。

    1956年公私合营,公公和丈夫进了苏州檀香扇厂,唐嵩记与当时许多私人扇庄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1958年,赵梅英也加入该厂。

    1964年,唐嵩记的创始人唐松鹤过世;1980年,赵梅英丈夫唐荣良过世。赵梅英于1979年退休,回家不久,安徽、浙江的个体户就找上门来。“我们那儿有的是宣纸,就缺苏州这样的好手艺,能不能请你去带带徒弟,教他们做做扇面?”

    外头终究生活不便,做了没几年,赵梅英就回到苏州,儿子已立业她不用靠制扇谋生,却终究没舍得丢开扇子。闲暇之时,她一个人在家埋头制扇,自娱自乐;不知不觉,鬓发斑白,年至耄耋,窗外照来的早已是21世纪的阳光。

    她能做三个面的扇子

    二三十年间,赵梅英不经意间也做了几十把扇面。尽管年头不短了,但这些扇面光鲜依然,看得出工艺不错。

    赵梅英的大儿子唐伟琪从事玉雕,是苏州知名的玉雕家。他有位画家朋友偶然用到赵梅英的扇面,连声称好,说要定制几把。原来,那位画家作画时习惯叼着烟,烟灰不免掉落在扇面上,如果扇面做得不到位,软绵绵的,烟灰粘在上头“抖也抖不掉”;而用了赵梅英的扇面,轻轻拍弹,就把香烟灰去掉了。

    这位画家又在台湾遇一朋友玩扇,扇子打开,本应是正反两面,但这位朋友一把扇子,打开后竟能分别看到三面图画。“他卖关子,不肯给我细看,生怕泄漏出什么秘密!”

    唐伟琪听说此事,回来告知母亲,赵梅英的回答是三个字:“不稀奇。”

    没多久,赵梅英制了把扇子,请人画上画。果然,奇迹出现了,打开三次,看到的是三面不同的图案。“这叫‘三开’,老底子能看到的,一般两个用处:唱戏时,戏子能多玩些花头,赚到看客的喝彩;有的文人也欢喜白相,里头还常常藏着张春宫图。”

    从前也许不算稀奇,但现在掌握“三开”制作技艺的制扇人据说凤毛麟角,唐伟琪就此对母亲刮目相看。

    在后来的交谈中,母亲对扇面的见解,越发让唐伟琪折服。“以前的‘老矾面子’可不是这样做的!”母亲曾去现在一个作坊看过扇面生产,回家后摇头叹气。“只有7道工序,我那会儿有12道呢!工序少了,有的技艺缺失了,那样做出来的扇面就不正宗。”

    赵梅英说,以前扇面制作的矾水用量十分考究,现在不那么精准了,以至于扇面折叠处容易损坏,经常 “爆棱”“开花”。上浆糊也很重要,有的扇面浆糊上少了,画画时透墨;有的扇面浆糊上多了,墨浮在上头。此外,宣纸要分出厚薄,纸面要刮干净,这许多的步骤在传承中被忽略或遗忘了。

    “做扇面的很多讲究,现在怕是丢了!”老人有些着急。

    桃花坞改造让她下定决心

    得知桃花坞地区要综合改造,并且将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区,赵梅英很有触动。

    “我是桃花坞老居民!”赵梅英对着儿子感叹,“那里会改造得很好,以后还有很多工艺店,不过伲唐嵩记这块招牌、这些技艺,看来是翻不了身了。”

    唐伟琪起初以为母亲只是发些感慨,但后来一想,母亲为何反复这样说呢?经过谈心才发现,年过八旬的老母老骥伏枥,有重新出山的壮志。

    想想也是啊,老人一直没放弃过。大儿子玉雕做得挺有名堂,不会再弄扇子了,二儿子做建筑机械,从没弄过扇子,孙女孙儿都在上班,全家人就她一把老骨头,却还痴痴把技艺守到八十几岁。

    于是,全家祖孙三代,一起碰头“开会”。最终拍板:一定要让唐嵩记这块老招牌活转来。

    从事玉雕多年的唐伟琪有切身体会,现在传统工艺品很有市场,而且全社会都在关注,政府也重视。如今技术守着,任凭老牌子坏掉烂掉,多可惜!

    如今,唐伟琪位于史家巷的玉雕工作室,已经腾出一间空屋,摆入了许多制扇工具,天凉快的时候,赵梅英就去那儿制扇面;小辈们也商量好了,先由儿媳、孙辈来学这门技术;家传的“唐嵩记扇面”招牌、“唐嵩记扇庄”印章,都从屋里翻出来了。等桃花坞地区改造后,他们有意重新觅个店面,挂出这块75年历史的金字招牌!
#1楼
发帖时间:2010-08-05 09:43:53   |   回复数:12
游客组